大家好,关于糖尿病吃药副作用大怎么办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糖尿病吃药副作用大怎么办呢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 怎样才能减少口服降糖药的副作用?
- 二型糖尿病患者服用的是阿卡波糖,现在身上出现痒的症状与吃药有关吗?有哪些建议?
- 我糖尿病好几年了,血糖总是忽高忽低怎么办?
- 降血糖药物是不是容易有副作用呢?
- 如何克服糖尿病疲劳?
怎样才能减少口服降糖药的副作用?
糖尿病专科医生为大家解答,关注了解更多。
口服降糖药物是糖尿病人刚开始发病时的首选药物,很多糖尿病在吃口服药物的过程中会出现或或少的副作用,像常见的消化道反应、皮疹等,还有一些病人可能会出现肝脏的损害、血小板的减少等。
药物的副作用是药物在治疗作用之外的所有反应均为副作用,就像我们使用的降糖药物,它的作用就是降糖,如果它出现了恶心、腹痛、皮疹等,那么这些就是它的副作用。
在药物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副作用,而且这些副作用的表现因人而异,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吃十来年二甲双胍没有任何不适,而有些人吃进去一片就腹痛难忍是一样的。
在排除药物使用禁忌症的情况下,我们看一下常见的药物有哪些副作用。
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是糖尿病治疗指南上推荐的首选的一线治疗药物,降糖效果确切,而且在临床上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治疗作用,如减轻体重、炎性反应,保护心血管等,但是它的主要副作用,会出现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一般呈一过性。减量或者用一段时间后症状会逐渐消失,乳酸性酸中毒非常罕见,如果出现,应该停用。
口服降糖或者缓释制剂症状可能会减轻,可在餐中或者餐后服用。
胰岛素促泌剂
胰岛素促泌剂分为磺酰脲类和非磺酰脲类两种,因为这两种药物都是刺激胰岛素分泌来降低血糖,因此它们的主要副作用就是可能会出现低血糖情况。
其实这是一种好的反应,想一想,我们为什么使用药物,目的就是为了降低血糖,只是可能对这种药物效果比较好,因此出现了低血糖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就要及时的减少药物的用量,尽量保持使用最小的有效剂量达到最好的降糖效果。
另外还要排除出现低血糖的原因,如是否用药后没有及时进餐,运动量过大,药物服用错误等情况。
这些药物可能有导致肝酶升高的可能,在使用过程中要定期进行肝功能的检查,及时处理。
阿卡波糖
糖苷酶抑制剂以阿卡波糖为代表药物,它主要是抑制糖苷酶,延缓肠道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而发挥降糖作用。食物在肠道内酵解,产气增多,就会出现肠胀气、腹胀等消化道症状,一般会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轻。
可能会出现水肿、轻度肠梗阻、黄疸、肝损害等情况,应密切观察,这些情况的发生率非常低,出现需要停用此种药物。
综上所述:这是几种比较常见的药物,副作用会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逐渐减轻。如果出现比较明显的副作用情况,可以停用,考虑改用其他的治疗方案。关注孙医生讲糖,持续了解更多优质健康知识,有帮助请点赞,有问题请留言,必复!
二型糖尿病患者服用的是阿卡波糖,现在身上出现痒的症状与吃药有关吗?有哪些建议?
阿卡波糖是一种在我国广泛应用的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其降低血糖的主要机制是通过抑制肠道α糖苷酶,从而延缓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吸收,这样来平缓因此导致的餐后血糖波动。阿卡波糖进入人体胃肠道后绝大多数随着粪便排出体外,几乎不被人体吸收。
关于阿卡波糖的副作用方面,目前主要是因为作用机制而来的碳水化合物延缓吸收后进入结肠而被肠道细菌发酵产气,从而产生腹胀、放屁增多,有的患者会有腹泻或便秘。极少数有报道阿卡波糖服用后会发现肝酶轻度升高。至于题目中所提到的瘙痒确实非常罕见。
糖尿病患者出现瘙痒其实挺普遍的,这是由于糖尿病导致的人体皮肤局部菌群紊乱导致真菌感染或湿疹所致;另外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病变会导致人体汗液分泌有问题,从而皮肤容易干燥,特别是在秋冬季节,干燥的皮肤容易瘙痒;还有一些糖尿病患者会有外周感觉神经病变,因此导致感觉异常,会有麻木、瘙痒、疼痛等多种感觉出现。
对于糖尿病患者的皮肤瘙痒解决主要还是一方面注意控制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另一方面可以注意皮肤保湿,避免过度洗澡擦拭导致皮肤油脂的损耗,避免使用碱性肥皂或沐浴露,还可以皮肤局部涂抹保湿霜,对于真菌感染的可以采用抗真菌药膏。
对于某种症状究竟是不是某种药物所致,目前判断的方法需要同时符合以下三条:1、服用药物和出现症状之间应该有先后的时间顺序;2、停用怀疑药物后症状消失或好转;3、再次使用药物后症状再次出现。如此才能认为症状与怀疑药物有关。提问的小伙伴如果确实怀疑阿卡波糖所致的瘙痒,那么可以先按照上述三步进行验证一下,如果验证后确实有关的话,可以联系附近医院或药房,填报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给国家药监部门专门针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系统,然后联系专业医生修改控制血糖的方案。
我糖尿病好几年了,血糖总是忽高忽低怎么办?
血糖总是忽高忽低更可能的原因是:触发了应激反应!或者原本是应激性糖尿病,被误判为二型糖尿病错误治疗。
我们的身体有非常精密的血糖调控机制,人体影响血糖水平的激素有很多种,除了降糖的胰岛素,还有胰高糖素,肾上腺素,垂体前叶分泌的生长激素,甲状腺素,儿茶酚胺等多种升糖激素。
压力、紧张、熬夜、失眠、酗酒、高负荷工作、低血糖、负面情绪都是常见的应激刺激因素,都容易导致血糖升高!
当这些应激因素频繁出现,就会引发应激性糖尿病!
糖尿病有四种主要类型,一型,二型,应激性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一型糖尿病是胰脏受损,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所致,二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是胰岛素相对不足和靶细胞胰岛素敏感度下降(胰岛素抵抗)。这里面最容易被忽视的,最容易被误判的,就是应激型糖尿病。
应激性糖尿病是指在严重应激状态下,胰岛素拮抗激素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和生长激素等分泌增加,引起的暂时性糖尿病。
应激性糖尿病又称为特殊类型糖尿病,归入继发性糖尿病类型,以前仅仅特指烧伤、外伤等少数病人等情形,但是现在发现,大部分糖尿病患者都有明显的应激反应。
最新的糖尿病研究证实,持续紧张与压力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诱因!当我们处于压力状态,大脑为了保证正常运转,需要消耗大量血糖,身体会出现低血糖状况。糖作为能量的主要来源,一旦低血糖情况发生,身体会启动低血糖应激反应,胰高糖素升高,胰岛素作用受到抑制,肝糖元分解出血糖,肌肉中的蛋白质以及脂肪都会通过糖异生作用转化为血糖,提高身体的血糖储备。
如果紧急情况反复出现,身体会处于战备(应激)状态,对血糖的需求大幅上升,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最强的升糖激素),持续提升胰高糖素(最主要的升糖激素),促进蛋白质脂肪通过糖异生作用产生血糖,大量游离脂肪酸补充进血液,为提升血糖提供原材料。
不识别应激反应错误降糖的结果:
应激是身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身体通过提高血压、血糖、能量供应,让我们可以对外界危机及时作出反应,避免各种伤害。
在应激状态下,身体主动升糖,肾上腺皮质激素、胰高糖素大量分泌的状态下,降糖药和胰岛素都会失效!当应激结束,药物发挥作用,又会突然导致低血糖,然后再次触发低血糖应激血糖再度升高!
如果你是应激性糖尿病,又错误的用药物或者胰岛素降糖,你的血糖就可能像受到了惊吓的兔子一样,不断的跳起落下又跳起!
因此应激性糖尿病一般不需要降糖治疗,更需要远离应激刺激,通过春山步疗、放松训练等非药物方式消除应激反应。医生很少会跟你提及应激性糖尿病,尽管糖尿病大部分由应激引发。
比如苏木杰现象,也是一种应激反应,就是低血糖后出现高血糖的现象。有时严重低血糖导致反应性高血糖,可持续数日之久。这是因为身体为了规避低血糖伤害,体内胰升糖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肾上腺素均显著分泌增加,故每次低血糖后会出现高血糖。
糖尿病是最易发生误诊的几种疾病之一!
常规的糖尿病检查主要有:生化检查(肝功能;血脂;空腹血糖;肾功能;尿酸;乳酸脱氢酶;肌酸肌酶等)、糖化血红蛋白、糖耐量实验。
通常,只要血糖超过标准值(空腹血糖大于7mmol/l,餐后血糖大于11.1/l),你就被戴上了糖尿病的帽子。然后大多都会按照二型糖尿病即胰岛素缺乏来降糖治疗。
敲黑板!医院几乎从不检查肾上腺皮质激素(GC)、胰高糖素、儿茶酚胺、肾上腺素等引起血糖上升的激素,不排查应激反应和其他因素引发血糖高的情况。又如何知道你是不是由于应激刺激引起的血糖高?是不是继发性糖尿病呢?
也许你一直认为的二型糖尿病,可能正是应激性糖尿病却被错误治疗!
大量应激性糖尿病或者由于升糖激素影响导致的血糖高被误判为二型糖尿病,这绝不是开玩笑。二型糖尿病中只有15%存在胰岛素减少,85%存在胰岛素抵抗,而所谓的胰岛素抵抗中,少部分来自胰岛素血脂高引发的敏感度下降,更多的来自肾上腺素、胰高糖素、儿茶酚胺等一大波升糖激素的分泌增加,抑制了胰岛素的作用!
即使是典型的二型糖尿病,也会出现明显的应激反应导致血糖异常升高的情况,必须加以重视!
如何自我识别出应激性糖尿病呢?
重点要看有没有触发熬夜、紧张等应激因素,然后看有没有饥饿、头晕、易怒、嗜睡等类似低血糖的反应,或者有血糖无端的异常升高,进一步可以去检测胰高糖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GC)的含量。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可能至始至终都在制造身体对高血糖的需求,而你所用的药物可能更进一步加快了这种发展趋势,如果你愿意停下来,反思一下自己的错误行为并加以改变,你会发现,血糖紊乱状况很容易改变。
不论是二型糖尿病还是应激性糖尿病,作为生活方式疾病,除了药物控糖,更需要在识别清楚类别之后,通过饮食、运动、呼吸、放松训练等多方面进行调理。关于糖尿病精细调理,生酮饮食,应激反应等可查看我的问答,有具体调理方法。之前在疗养院指导慢病康复,全套非药物调理方法都在里面。悟空的第484个回答。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感谢点赞欢迎转发!
vista专注非药物调理,给你的全是干货!
降血糖药物是不是容易有副作用呢?
糖尿病人长期服用降血糖药物会引起一定的副作用,并会出现药物越吃越多但是降糖效果却越来越差的现象。
目前我国在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已经非常成熟,在用药物控糖的同时注意养护胰岛细胞刺激胰岛素分泌自然降糖。
在口服的药物包括X格列汀、双胍类降糖药、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促泌剂等药物;注射的药物包括胰岛素等,同时口服线油灵芝孢子粉增强细胞的抗病毒和抗氧化能力,特别是胰岛细胞,提升其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增强细胞能量供应自然降低血糖,并控制药物的服用量降低肝肾的药物代谢负担。
饮食上需要注意,每日摄入油脂30克、优质蛋白质、控制碳水化合物的量不超过60%,低盐每日不超过6克,限酒,补充400克新鲜蔬菜和150克水果等。真正做到高纤维饮食、清淡饮食,坚持少量多餐,定时定量定餐,可以减缓糖在人体内的代谢和转化过程,减缓分泌胰岛素的压力。
如何克服糖尿病疲劳?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患病之后,并没有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而是表现出身体疲乏、无力等症状,糖友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又该如何改善呢?
糖友会出现身体疲乏的原因:
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缺乏,血液中的葡萄糖无法进入到人体组织中供应能量,人体组织由于得不到血糖供应,就会出现身体疲乏、无力、头晕等症状。待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状态得到改善,疲乏、无力等表现也会得到改善。所以,糖尿病患者要想改善这些症状,关键还是要控制好血糖,血糖控制要遵循五驾马车的原则:
1、饮食疗法:控制总的能量摄入,减少高糖、高脂食物摄入,多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谷类、蔬菜,适量吃水果;还要注意多喝水,喝水有助于稀释血液,降低血糖浓度。
2、运动疗法:糖尿病患者建议在餐后半小时进行慢跑、快走等运动,注意运动时间和强度,避免身体过度劳累。
3、药物疗法:如果糖尿病患者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无法有效控制血糖,需要使用降糖药物,要注意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降糖药,不同药物的降糖机制是不同的。
4、定期监测:糖友除了定期监测血糖,还要监测血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因为这些指标也会影响到血糖控制。
5、糖尿病教育:每位糖尿病患者都需要学习糖尿病知识,只有掌握了血糖控制的科学方法,将这些方法运用到生活中,才能有效控制血糖,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出现。
文章分享结束,糖尿病吃药副作用大怎么办和糖尿病吃药副作用大怎么办呢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