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糖尿病怎么办 初患糖尿病怎么治疗

admin12023-05-27

初步糖尿病怎么办 初患糖尿病怎么治疗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初步糖尿病怎么办,以及初患糖尿病怎么治疗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糖尿病引起视力模糊,该怎么办?
  2. 糖尿病有哪些表现?
  3. 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的区别?
  4. 糖尿病泡沫尿为什么时有时无?
  5. 糠尿病微量白蛋白治疗能逆转吗?

糖尿病引起视力模糊,该怎么办?

糖尿病专科医生为大家解答,关注了解更多!

糖尿病引起视物模糊在糖尿病人群中是比价普遍的现象,也是糖尿病人群最为关心的问题。

视物模糊应该会伴随糖尿病人很长时间。

刚得病时,血糖高,由于房水中葡萄糖浓度过高,会出现看东西不清楚,眼有涩滞感。房水中葡萄糖浓度和血中的葡萄糖浓度一样,当血糖下降,视物模糊的症状也会逐渐改善。但因为早期血糖不稳,餐后血糖高的明显或者血糖波动过大,也会出现餐后视物模糊的情况。

随后,随着正规治疗,血糖逐渐稳定,眼睛适应了这种变化,可能会出现视力相对稳定的状态,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人会出现远视,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花眼”。有糖尿病的患者出现花眼的时候相对较早,有些人还会出现散光的情况。

以后会出现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这是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一种眼睛中晶状体的一种退行性病变,多在老年人群中出现,但同样血糖高会加速晶状体的老化,可能会出现年轻人的白内障。我的最年轻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手术病人是个16岁的小姑娘。

由于血糖长期控制不好,还会出现视网膜的病变,具体的大家可以点击这篇文章,里面有详细的讲解。【糖尿病眼病患者:我望向你的脸,是不是上帝在我的眼前遮住了帘-今日头条】https://m.toutiaocdn.com/item/6730453409641529859/?app=news_article×tamp=1568335953&req_id=20190913085232010026077200055FB217&group_id=6730453409641529859&tt_from=copy_link&utm_source=copy_link&utm_medium=toutiao_ios&utm_campaign=client_share

因此保持血糖稳定,定期进行眼科检查非常重要。《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建议糖尿病患者应每年进行一次眼科检查,以尽快发现可能出现的眼底病变,当发现有眼底小的血管瘤等时,要尽快进行眼底激光治疗,以保全视力,防止损害进一步加重。

有白内障时,要在稳定血糖的基础上,进行晶状体的超声乳化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这个手术非常成熟,可有效的改善视力。

长期的血糖控制差时,出现眼底病变严重时,眼睛的病变可脱离血糖的轨迹而自行发展,这也是许多患者血糖保持稳定后但是视力下降,出现失明的原因。

糖尿病有哪些表现?

你好!

糖尿病是一慢性急性型疾患,除1型起病较急外,2型一般起病徐缓,难于估计时日。后者早期轻症常无症状,但重症及有并发症者则症状明显且较典型。病程漫长,无症状期因难于估计,至症状出现或临床上确诊后常历时数年甚至数十年不等。有时可始终无症状,直至脑血管或心脏等严重并发症在临床前不久才被发现有糖尿病基础。由于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主要人群,现主要介绍其临床表现:

(一)无症状期

约90%是中年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食欲良好,体态肥胖,精神体力一如常人,往往因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或妊娠检查时偶然发现食后有少量糖尿。空腹血糖正常或稍高,但饭后2小时血糖高峰超过正常,糖耐量试验往往显示糖尿病。不少患者可先发现常见的兼有病或并发症,如高血压、动脉硬化、肥胖症及心血管病、高脂血症或高脂蛋白血症,或履发化脓性皮肤感染及尿路感染等。1型患者有时因生长迟缓、体力虚弱、消瘦或有酮症等明显症状而易被发现

在2型糖尿病无症状期或仅处于糖耐量异常(IGT)状态时,患者常常已有高胰岛素血症,而在1型糖尿病出现症状前往往已有胰岛细胞抗体(ICA)和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阳性

无症状期之前实际上尚有一般试验包括糖耐量试验均阴性的阶段,但这些对象可能有糖尿病家族史、巨婴史或伴有代谢综合征,如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高血压、高低密度脂蛋白(LDL)血症和肥胖等,均属于糖尿病的高危对象

无症状期糖尿病经饮食和(或)运动等治疗,可使病情较易得到控制,防止和减少慢性并发症,有些患者不必终身用药,甚至逆转

(二)症状期

此期患者常有轻重不等的症状,且常伴有某些并发症、伴随症或兼有病。有时本病症状非常轻微,但兼有病或并发症的症状可非常严重,且有时先于糖尿病症状出现,或以主要症状的形式出现而将糖尿病本身症状掩蔽。如老年患者常先有冠心病症候群(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不齐和心力衰竭),或脑血管意外症候群,但糖尿病症候群非常轻微,故临床上常被忽视或漏诊。中年患者可先有尿路感染、肺结核、皮肤疖痈或某些外科情况如胆囊炎、胰腺炎等症状出现。幼年患者有时可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如空腹及餐后血糖均明显升高者,一般有下列典型症状:

1.多尿、烦渴、多饮

由于糖尿,尿渗透压升高而肾小管回吸收水减少,尿量常增多。患者尿意频频,多者一日夜可二十余次,夜间多次起床,影响睡眠。不仅每次尿多与尿频,一日尿总量常在2-3升以上,偶可达10余升。由于多尿失水,患者烦渴,喝水量及次数增多,可与血糖浓度及尿量和失糖量成正比;当胰岛素缺乏及酮症酸中毒时,钠、钾离子回吸收更困难,多尿严重;常使血浆浓缩,影响渗透压,可酿成高渗性昏迷等严重后果

2.善饥多食

由于失糖,糖分未能充分利用,伴以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食欲常亢进,易有饥饿感,主食有时达1-2斤,菜肴比正常人多一倍以上,尚不能满足。但有时患者食欲忽然降低,则应注意有否感染、发热、酸中毒,或已诱发酮症等并发症。多尿、多饮及多食临床上常称“三多症”

3.疲乏、体重减轻、虚弱

由于代谢失常,能量利用减少,负氮平衡,失水和电解质,酮症时更严重,患者感疲乏、虚弱无力。尤其是幼年(1型)及重症(2型)患者消瘦明显,体重下降可达数十斤,劳动力常减弱。久病幼儿生长发育受抑制,身材矮小、脸色萎黄、毛发少光泽,体力多虚弱。但中年以上2型轻症患者常因多食而肥胖

4.皮肤瘙痒

多见于女性阴部,由于尿糖刺激局部所致。有时并发白色念珠菌等真菌性阴道炎,瘙痒更严重,常伴以白带等分泌。失水后皮肤干燥,亦可发生全身瘙痒,但较少见

5.其他症状

有四肢酸痛、麻木、腰痛、性欲减退、阳痿不育、月经失调、便秘、视力障碍等。有时有顽固性腹泻,每日大便2-3次至5-6次不等,呈稀糊状,一般属非炎症性而为功能性腹泻,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有时有直立性低血压、大汗淋漓、大小便失禁等亦属严重神经系统表现,许多症状由于并发症与兼有病所致

早期轻症,大多无体征。久病者常可发现因失水、营养障碍而出现各种体征。可肝大,尤多见于1型患者,适当治疗后可恢复

1型糖尿病虽各个年龄组均可发病,但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三多一少”症状往往比2型糖尿病明显。发病初期往往有较明显的体重下降,且起病迅速,常有酮症倾向,以致出现酮症酸中毒,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头痛、烦躁、呼吸深快及尿量减少等症状,甚至出现昏迷。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是呼气中有烂苹果味(丙酮气味)

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的区别?

糖尿病是时下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疾病之一,临床上主要将其分为I型糖尿病和II型糖尿病,在整个糖尿病患者中以后者为主,占总数的约95%,两者虽然都叫做糖尿病但是的确有很大的不同,以下就通过不同的角度介绍两者之间的异同:

1、发病机制:目前两型糖尿病的发病本质仍然还在研究之中,根据目前医学界的认识,认为I型糖尿病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身体产生的抗体使胰腺的胰岛细胞发生损伤,导致胰岛素分泌的绝对不足而使血糖增高。II型糖尿病则是由于多种原因发生身体细胞对胰岛素发生抵抗,进而产生胰岛素的相对不足,最终而导致的血糖增高;

2、发病年龄:I型糖尿病发病年龄多在儿童时期,II型糖尿病多在40岁以后,不过两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现在II型糖尿病有年轻化的趋势;

3、发病症状:I型糖尿病多呈现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口渴、饥饿、多尿、消瘦等,这与血糖过高有关,II型糖尿病起病多为隐秘,有典型症状的较少,多表现为频发的身体感染、乏力、肢体感觉异常等并发症时才被察觉;

4、诊断:血糖方面的诊断标准两型糖尿病是一样的,诊断I型糖尿病还需要有抗胰岛细胞相关抗体的证据才能确诊;

5、治疗:I型糖尿病多诊断后直接需要胰岛素替代治疗,而II型糖尿病则可以根据患病的程度选取不同类型的药物予以治疗;

6、并发症:两型糖尿病的并发症基本一致,由于I型糖尿病发病早,且血糖持续较高,因此如果不及时治疗控制的话其发生并发症的时间要早于II型糖尿病;

7、预防:目前I型糖尿病几乎无法预防,主要是早发现早治疗预防各种并发症。对于II型糖尿病,目前已经掌握了很多发病的危险因素,针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相应的预防,多数人是可以避免II型糖尿病发生的。

以上仅就目前临床对两型糖尿病的认识进行了一些简要的介绍,对于公众来说加强对II型糖尿病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这主要是因为其占糖尿病人数的绝大多数,且只要注意生活、饮食和起居,一方面可以对其进行预防,另一方面也可以延缓相应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泡沫尿为什么时有时无?

我们知道,一旦发现患有糖尿病,除了需要密切监测自己的血糖以外,注意观察自己的尿液是否有泡沫,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般来说,正常人的新鲜尿液,是淡黄色或者无色、清亮、清澈、透明的液体。尿液的张力比较低,一般情况下不会引起泡沫。或者当一次性尿液比较多,尿流量比较大,膀胱泌尿肌的功能比较强的情况下,就会形成比较大的冲击力,也会出现泡沫。但这种泡沫比较大,而且会很快消失。这样的泡沫是属于正常情况而非病理性泡沫尿。

所谓之病理学泡沫尿,看起来泡沫细小,白色,许久时间也不容易消失。

其实,泡沫尿形成的原因,往往是尿中有机物或者无机物溶质增多后,特别是大分子物质增加,这些物质溶解在尿液中,导致尿液的表面张力升高,就会出现泡沫尿。

而尿液中泡沫增加,主要是上述所说的,泡沫细小,难以消失的泡沫尿。最常见的病理性泡沫尿就是蛋白尿,或者是含糖的尿。也有可能因为泌尿系统感染,导致尿液中的细菌感染、细菌繁殖,改变了尿液的成分,并且有可能产生气体,而导致尿中出现泡沫。

糖尿病最常见的类型有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糖尿病非常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就是糖尿病肾病。许多2型糖尿病10左右就可能并发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从发生到终末期一共有5期。1期是肾小球高滤过期,在这个时期肾小球滤过率是明显高于正常的;2期肾小球滤过率仍然偏高,但是在运动后或者应激状态下,尿蛋白会升高,但经过治疗或者休息后会缓解;3期称为早期糖尿病肾病期,也叫持续蛋白尿期,会出现持续的微量白蛋白尿;4期是临床糖尿病肾病期,这个时期尿白蛋白越来越多,尿白蛋白排泄率大于每分钟200ug,尿蛋白总量一天超过0.5g。而且会逐渐出现水肿,血压升高,肾功能逐渐减退;5期又称为尿毒症期,往往需要通过透析或者肾移植才能维持生命。

而且,一旦糖尿病肾病进入第3期后,则一般不可能逆转。所以,早期发现泡沫尿,就有可能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就能及时治疗糖尿病肾病而挽救病人的身体。

根据上述分析,糖尿病病人如果出现泡沫尿,我们首先是需要明确是否是真正的泡沫尿;其次需要明确是什么性质的泡沫尿,比如蛋白尿,比如含糖的尿,比如药物细菌生长产生的泡沫尿。通过医生的检查,诊断,明确泡沫尿的原因,予以相应的治疗。

当糖尿病以后,出现泡沫尿时有时无。比较常见的可能性就是病情的变化,饮食的原因,身体状况的改变等等。

比如,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尿蛋白一般是间歇性出现。当感冒发热以后,当运动劳累以后,蛋白尿往往会明显增加,蛋白尿就会形成;而通过治疗或者休息以后,蛋白尿会减少或者消失,泡沫尿就会没有。另外,当进食糖类、淀粉类食物,而且降糖药使用欠规则时,血糖升高,导致尿糖增加而引起泡沫尿。反之则反。还有就是尿路感染也会出现类似情况。

上述这种,都能够解释糖尿病病人时有时无的泡沫尿。

但是,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建议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了泡沫尿,应当尽快去医院的肾病科就诊。完善相关化验检查,综合评估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必要时建议行肾穿刺活检,以明确具体肾脏病理类型。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糠尿病微量白蛋白治疗能逆转吗?

很难逆转了。患者的微量蛋白尿初步考虑是糖尿病导致的,且说明患者的糖尿病的病史比较长,长期的血糖控制不佳导致的。对于这个情况来说,首先是积极的降糖治疗,力求血糖达标,然后在采用些ACEI类的药物保护肾功能,降低蛋白尿进行治疗。

关于初步糖尿病怎么办,初患糖尿病怎么治疗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