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用爱撑起小家,用心书写责任

admin22023-03-20

王荣:用爱撑起小家,用心书写责任

住在明光市明光街道浙玉花园的王荣一家人相互扶持,用爱撑起了一个温馨之家。在丈夫病危时期,王荣日夜陪伴,坚强支撑;为了照顾脑瘫大儿子,王荣和婆婆二人不离不弃,不计代价,四处为他寻医问药,几十年如一日地照顾他的日常起居;在婆婆确诊脑瘤后,王荣与婆婆相互扶持,共同支撑起家庭的避风港;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王荣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成为社区居民们的贴心人。王荣获评2017年“滁州最美家庭”、2018年“安徽省最美家庭”、2020年“全国最美家庭”、2021年“滁州好人 ”。

王荣照顾脑瘫的大儿子。卢旭供图

不离不弃,担起爱与责任

1998年5月,王荣和丈夫李海军结为夫妻。婚后一年,在全家的满怀期待下,王荣的大儿子出生了。但随着大儿子的成长,他们的家庭也笼罩上了阴霾。“先天性脑瘫,小脑萎缩,四肢无力,以后这孩子将无法行走,无法言语,并伴有终生痴呆”。医生的话无疑给王荣夫妇当头一棒。但王荣没有放弃,背着儿子走上求医问药之路。王荣与母亲先后辗转到南京、上海等地的医院就诊,为节省看病的费用,她们晚上睡着大通铺,白天在医院东奔西走。

2006年王荣的小儿子出生了,小儿子出生到来,给他们家里增添了很多的快乐。就在这个不完美的家庭,逐步走上正轨时,2009年3月,丈夫李海军在工作检查途中突发高血压从大坝上面摔下来,医生说,如果能撑过二十天,也许就有救,但是救过来也成植物人。王荣听完之后哭着说“植物人我也不怕,植物人我也能带,至少有个人在家”。在丈夫进行抢救的日子里,王荣一直守在重症监护室门口,20天后丈夫还是永远的离开了。家庭的顶梁柱倒下了,这个家该如何支撑下去。看着婆婆和2个儿子,她强迫自己站起来,以柔弱之肩撑起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

展开全文

王荣的全家福。卢旭供图

为母则刚,撑起家的希望

进入社区工作后,王荣开始每天坚持陪伴大儿子进行康复治疗,她说:“多年来给大儿子看病积累的康复训练知识,自己都能成为半个医生了”。为帮助儿子练习说话,王荣每天用筷子把儿子的舌头硬往外拽,每天拽得儿子一直哭叫,她也因为心疼而双手颤抖,但为了儿子能够正常发音,只能狠下心来。大儿子双手无力,每次吃饭不是王荣喂食就是自己双手乱抓。为了练习手部肌肉的力量,王荣装了一瓶黄豆,倒在盘子里,每天坚持让儿子用筷子从盘子里夹豆子,来装满瓶子。日复一日,如今大儿子已经学会了一些生活技能。

王荣的小儿子,现在已是一名高中生,王荣时刻教育他要节俭、谦逊、自强、善良,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要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社区举办志愿活动时,王荣有时也会带他的小儿子参加,深入社区困难家庭打扫卫生。在王荣的教育下,她的小儿子也礼貌待人,性格开朗,在同学遇到困难时,他也会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人,解决难题。

王荣为婆婆打理头发。卢旭供图

守望互助,婆媳赢得敬佩

在婆婆和王荣的努力下,一家人的生活逐渐好转起来。白天王荣去上班,婆婆在家照顾孩子,晚上王荣回家和婆婆一起整理家务。生活中遇到很多难题,婆媳二人都会商量着来,从未发生过争吵和冲突,日子过得平稳而安逸。

然而好景不长,婆婆检查出患上了脑瘤,需要时刻照看,身边离不开人,万般无奈之下婆婆只好被大女儿接回家调养。王荣去上班后也只能把脑瘫的大儿子锁在家中,下班后便要立即赶回去。王荣担心着生病的婆婆,而婆婆也担心着儿媳妇一家。婆婆于正兰说,她想着小孙子念书,又想着大孙子。艰难的日子里,婆媳二人的相互扶持,让这个小家充满了温暖和希望。

心系群众,成为贴心之人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作为基层工作人员,她就是最贴近群众的一根针。王荣在社区分管的工作是安全生产员,另外也是社区网格员。王荣虽不幸,但天性乐观,热心善良,敬职敬业。同事们提到王荣更是赞不绝口,群众们提到王荣也是个个都竖起大拇指。身为网格员的她,每天都要去辖区内,除了检查小区环境卫生外,经常询问居民们的生活需求,为群众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王荣还经常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与辖区内的孤寡细聊家常,定期去给老人剪头发等等,给老人们无聊的生活增添一丝色彩。(卢旭)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