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澄濂
首先谈两个问题:
1.关♀于伤寒与温病的区别 “伤寒”这个名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所以 《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这里伤寒有五的“伤寒”,就是指 广义的伤寒。张仲景著论以伤寒为名,就是这个意思。下面所谓的“有伤寒” 的“伤寒”,可能就是《伤寒论》所说的“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 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的伤寒。它与“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 者,为温病”的狭义温病,其临床表现,显有区别。
但是,由于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代的医家认识到发热,是多 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的共有症状。根据《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 类也”的理论,把秦、汉时代的狭义温病,上升为广义。对一般具有发热的急 性传染病,几乎多称之为温病,且有取代广义伤寒的趋势。然而,狭义伤寒和 狭义温病的证治,有其差异,不容混淆。
2.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疾病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内因和外因)所引起 的一个综合、复杂的过程。在这方面既有病理改变,。八纲辨证是属里、实、热证,不论哪一种 热性传染病,若其临床表现:日晡潮热,不大便,或热结旁流,腹硬满,舌黄燥,或 芒刺,脉滑实等,在中医辨证就是属于阳明腑实证,根据病情轻重’选用大、小承 气汤急下以救津。如果无大便燥结,腹不硬满,仅是发热不恶寒,口渴、舌干苔黄 质红、脉滑大,这是阳明经证,一般以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之清热以滋阴。
阳明病在温热家的卫气营血辨证,ป是隶属于气分热化证,也是急性传染病 趋向极期阶段的表现。由于温热家对温病的治疗,重视救阴,所以创制了增液 汤,清营ก汤等的清热养阴剂。又如对兼有阳明腑实证的,则有增液承气汤、黄 龙汤之类的一面攻下逐秽,一面滋养津液。这于急性传染病的疗法方面,增添 了不少新的方法,以弥补白虎、承气的不足。
白虎汤的主药石膏,承气汤的主药大黄,皆是中医历来治疫的要药。王学 权《重庆堂随笔》说:石膏,余师愚以为治疫要药,而吴又可治疫专以大黄。可 见虽同称为疫,但其致病因素,病变机理,临床表现等,各有不同,故治亦各殊, 实践证明,临床上如对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之类的疾病,多宗余师愚 的方法;治伤寒、副伤寒,暴发性肝炎之类的疾病,可取法吴又可。总的来说, 都是在《伤寒论》阳明病证治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阳明病虽属气分热化证,但极易伤津耗液,使邪热陷人心 包,而引起昏迷,疼厥等危重症状。对这种昏迷、痉厥的治疗在《伤寒论》唯局 限于承气汤之攻下,而温热家则运用紫雪丹、至宝丹,并还创制了神犀丹、安宫牛黄丸等的开窍醒脑的方药,大大地提高了疗效。
太阴病的主症是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很明显,这 是脾胃消化功能障碍的病变表现。再以八纲辨证来分析,是属于里(指脾)虚 而寒的证。
由于脾是后天之本,为生化之源,所以中医很重视调理脾的功能。关于脾 胃病变的治疗,除太阴病篇外,如《金匮要略》的腹满、寒疝、宿食、呕吐、哕、下 利诸篇均是论述脾病证治的文献,应与太阴病互为参考。李东垣《脾胃论》中 治疗脾胃病变的方剂,不少是由《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理中汤、建中汤、 四逆散、泻心汤等化裁而出,而且又有了很大的进展。
在温热家来说:如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的“舌苔不燥,自觉闷极者,属脾 湿盛也……”,薛生白《湿热病篇》的“湿热证,初起发热汗出,胸痞,口渴,舌 白,湿伏中焦……”,吴鞠通《温病条辨》的“足太阴寒湿,痞结胸满,不饥不 食……”等文献,均可以看出太阴病,在温病辨证中,也是隶属气分证。特别 是温热家还指出太阴病与湿的关系是很密切的,所以提出有燥湿、化湿、渗湿 等治疗方法。又如明?吴又可《温疫论》所说的温疫初起,治以达原饮。吴又 可虽未说及与湿有关,但从其病变表现,达原饮所组成的药物功能来看,以中 医观点,仍属湿病的范畴,所以近世称吴又可所指的温疫,为湿疫,不无根据。
但是,在外感病过程中所表现的太阴病,以湿和热为较多,正如叶香岩所 指出的“在阳旺之躯,胃湿虽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 这是它的特点,与那些内伤病的脾胃功能障碍或衰弱的疾病,是有差异的。
少阴病的主症主脉是:“脉微细、但欲寐”。它是心或肾受病所致。少阴❣ 病虽属里虚证,可是它的性质,可分为以四逆汤、真武汤之类的温经通阳剂所 治疗的心阳衰弱的阳虚证或亡阳证;以黄连阿胶汤、猪苓汤之类的滋阴清热剂 所治疗的肾阴重损,心火亢盛的阴虚证。
由于少阴病有阳虚和阴虚两大类的不同性质,在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来看, 少阴病的阳虚证,仍属气分寒化证。少阴病的阴虚内热证,则属于营分证,甚 至也有迫血妄行的血分证如“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 必便血也”,“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伤寒论》对阳虚 证的论述是较详细的。对营液涸竭的阴虚证,特别是辨证的指征,语焉而不 详,治疗方法,也不很完备。温热家在这方面确作了很多的补充。例如:对邪 人心包,肝风扇动的昏迷、痉厥证,采用了清热养阴,开窍镇痉法;对伤营动血 证,采用了清营凉血法或活血化疲法;对阴竭及阳证,还采用了育阴潜阳法,或 益气复脉法。所有这些,对急性热病的营分证、血分证、或营血两燔证的辨证 和治疗,确有了很大的贡献,值得重视。
厥阴经从属于肝和心包络。《伤寒论》厥阴病的提纲,“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鱿,下之利不止。”鄙意这是蛔虫病发作,或胆道蛔 虫病的临床表现,作为厥阴病的辨证提纲,是有商榷的。因此,我在临床辨证上, 常以《素问?热论》的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人、不知人事等症为依据。
厥阴病在八纲辨证,可以说是寒热混淆,虚实相兼,变化多端。但在急性 热病范围来看,属营分证为主,这可从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证,七八日,口 不渴,声不出,与饮食亦不却,默默不语,神识昏迷……此邪人厥阴……”条, 予以说明。
至于“厥”,是厥阴病重要证候之一。《伤寒论》说凡厥者,阴阳气不相 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但是厥,在《伤寒论》一般可分为热 厥、寒厥(或称脏厥)和蛔厥。
热厥,是在高热的情况下,出现的肢厥冷、脉象沉伏,血压骤降。也就是 《伤寒论》所说的“热深厥亦深”的病变。这些病变较多是在急性热病的过程 中而出现。《伤寒论》的“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这为热厥 的治疗,提供了线索。
寒厥,又称为脏厥,是属虚寒性的病变。较多见于大量失水、失血或剧烈 疼痛的情况下而发生’可伴有循环衰竭。《伤寒论》如“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 者,四逆汤主之”。又如“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等,都是治 疗寒厥的方法,证之临床,确具有较好的疗效。
蛔厥,近似胆道蛔虫病,因剧烈疼痛’而引起的厥证。临床上常用乌梅丸 治疗,获得良效。
此外,如生脉散、苏合香丸等,对治疗厥证,亦各有其一定的疗效,值得参考。
综上所述,六经辨证与脏腑、八纲及卫气营血辨证等,既有横的联系,又有 纵的关系。由于疾病的变化是错综复杂,因而,不论六经见证、脏腑见证或卫气 营血见证,各证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合、有并、有顺传、有逆传。尤其是八纲的 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甚至阳与阴,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正因为有这种 关系,所以还有表中兼里,寒中兼热,虚中兼实的病变属性。对此复杂的病变,如 果没有以六经三阳三阴的系统概括,作为辨证指标的基础,很难辨别病变的部 位、性质及属性。但是,各种辨证法则’都各有它的优缺点,因此,在临床上具体 应用’必须相互贯通,取长补短,尽可能结合辨病,既要✌掌握它的原则性,又要有 它的灵活性。只有这样,才能作出较全面,较正确的辨证,为治疗提供依据。
总之,中医的临床辨证,目前,还停留在感官直觉的“四诊”,在某些方面, 尚缺乏客观指标。今后,要进一步加以研究改进,运用现代科学的实验检查方 法,探索客观指标,为阐明辨证论治的原理,为创造我国的新医学、新药学,提 供条件,也是我们应当努力的方面之一。